弓和箭-《十步射一人》
第(3/3)页
张弦过程中,弓力的变化是不均匀的。刚开弓时,用力不太大;弦接近半开时,用力最
大,拉弓者最费力;接近拉满时,拉弓者所用的力相对减弱。杨文通自豪地说:“普通的竹
板弓(不粘牛筋、牛角的弓)达不到这种效果,这样的角弓更好用”。
图8杨文通所绘箭体飞行情况图“
聚元号”的弓的射程是多少?对此杨文通解释说:“
是张弓就能射出去100多米”。这100多米是指能射中
箭靶的距离。旧时弓箭大院里做出的步弓(即普通的
射箭弓),大多数以射55弓(即55张弓直线排开,约5
5×1.7m的距离)远处的箭靶取准。无论弓力大小,都
以55弓的箭靶为目标。弓力大,弓所配的箭就重。“
如果说可劲儿往远了射,那就没准射多远了”,杨文通解
释说,“过去那蒙古人打猎,看见猎物往山上跑了,他发
箭时放弦的手一甩,’吱’一下那箭就窜上面去了;看见
猎物往山下跑了,手往上一扬,’飕’一下那箭就下去了。全凭感觉”。对于以什么角度发
箭射得最远,杨文通并没有做过仔细观察和思考。对于箭在空气中飞行的情况,杨文通凭
其直观的经验做了如下描述并绘出了一幅简图(图8)。稍
平射时,箭射得比较远;随发箭角度的抬高,射的落点逐渐变近;再抬高角度,那就不
知箭飞到哪里去了;再抬高,就直着掉下来了。
5“聚元号”弓与“长兴”弓的对比“
聚元号”弓与昔日四川成都的“长兴”弓箭铺所制弓同属于清朝弓,由于两家弓箭铺的性
质及所处地域上的差别,他们的经营方式和制作工艺有很多不同之处。5
.1皇家工场与民间作坊“
聚元号”自创立时起,它就隶属满清朝廷,其生产、销售都由朝廷控制。直到清朝灭亡
时,才沦为民间作坊。“
长兴”弓箭铺是由农夫武正福半路改行,拜师于提督衙门外的”骆大兴”弓箭铺门下学
徒,学成后出来自己创建的弓箭铺。在清朝三年一小考、五年一大考的武举时期,该弓箭
铺的生意最好([1],202页)。5
.2继承与消亡“
聚元号”弓箭铺在清末到民国初年变成自主经营的作坊,20世纪50年代又经历手工
业改造、公私合营、并入北京体育用品厂,”文化大革命”期间进一步衰落。但其昔日的主
人仍健在,并正在为保持这一传统手艺继续后传。“
长兴”弓箭铺和当地的其他弓箭作坊随着光绪末年武举停考而骤然衰落。民国初年
,一些人士在成都组织国术馆,成立射德会。于是,”长兴”弓箭铺在民国14年在成都西大
街复业,但生意一直不好,到1942年前后再次停业([1],203页)。
5.3工艺差别“
聚元号”弓箭铺经过几代人的传承,所用材料及制作工具有些变化。在杨福喜学徒时
期,难以找到一些传统材料,只好使用代用品。这一时期,还采用了一些电动工具,以提高
工作效率。表1对“长兴”弓箭铺和“聚元号”弓箭铺的制作工艺做一简单对比。
表1北京“聚元号”弓与成都“长兴”弓制作工艺对比工
艺差别类项“聚元号”弓箭铺“长兴”弓箭铺选
材:竹子产自江西产自四川弓
?山木、榆木檀木弓
把山木、榆木桑木胶
猪皮鳔脬胶(产自上海)、牛胶(产自成都)桦
皮产自东北产自陕西镶
边油纸广藤(产自成都)箭
杆六道木白杨工
具:火源煤火、煤气烘?、烘柜磨
牛角刮刀、电动打磨机攀、马仁锉、刮刀制
弦弦架子、线车子罗?、弦棒插
?子用撕梁子制
筋用筋梳子筋爪子术
语:插弓?插?子接逗
工艺差别类项“聚元号”弓箭铺“长兴”弓箭铺刮
面勒面子撷青校
正弓形弯弓端弓、提圈调
整牛角厚度鞑撒盘弓装
饰画活巴桦皮、巴花做
箭羽拓翎子巴毛接
箭挺处花果下脚结
构:插弓?一次分大、小插两次弓
?形状略宽大较细小箭
头头包杆、大笔头杆包头、菱形箭
羽每片呈斜梯形每片呈半弧形工
序:铺筋直接用胶,先铺望把,后铺弓身。先经过浆筋,熬胶时加铅粉吸潮。后铺把打
弦直接打成一根弦留软窝、缝中弧市
场:1993年价格约为1800元/张,一
年的销量约为十多张。当
时约800法币/张。保
护:室内即可,勤开弓。保存于常煨微火的烘柜内,不用时下弦
聚元号”弓箭铺制作弓箭的传统有幸被传承下来,但这种传统手艺能否被不断地继续
下去,仍然令人担忧。杨福喜经过两三年的独自经营,感觉到传统弓箭的市场和前景并不
乐观。因此要使这门传统手艺有效地传下去,还需多方面的努力。致 看更多诱惑小说请关注微信 npxswz 各种乡村 都市 诱惑
第(3/3)页